最新动态

测评工具公开发布!第八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 专题热议“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
发布时间: 2022-11-01 预览次数:

1667284148078.png

开展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的实证研究,有利于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对话。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全球发展趋势是什么?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评估?如何在学校实践中开展基于实证研究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是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实证研究的重大课题。2022年10月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持召开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体现了多学科、跨学科、有组织科研的研究特点,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证据支持。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共吸引三千余师生在线参与。

1667284139714.jpg


 

致辞环节

本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主持。

1667284188680.jpg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袁振国从政策的高度和学术的层面上,为理解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的问题提供了视角。袁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要求,而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最近二十年来,关于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和社会情感能力的教育已经成了国际研究的潮流,今天这个分论坛,为探讨如何进行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的实证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1667284218042.jpg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阮光页总编致辞时表示,今天要发布的书刚刚出炉,油墨飘香,是真正的新书。出版这套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丛书,也是基于对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团队在积极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在中国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怀有深切的感佩之情和为此构建优质出版平台的愿望。阮总编透露,《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和实践》是该系列第一本,其他将陆续出版。

1667284240294.jpg

成果发布

本着积极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项目在中国本土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黄忠敬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在本论坛上首次亮相,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阮光页,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黄忠敬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前少儿分社副社长蒋将共同进行新书揭幕仪式。

1667284280851.jpg

随后,黄教授做了题为《教育的“情感转向”:社会与情感能力全球发展报告》的专题分享,指出在教育政策、教育研究、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均发生了教育的“情感转向”。从“学术话语”到“政策话语”;从“情感智力”到“情感能力”;从“智商教育”到“情商教育”,展现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在研究、政策和实践上的全球图景。

1667284315652.jpg

主旨报告

论坛上半场为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杨九诠主编主持。

1667284343200.jpg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部部长白学军教授针对大学生学业失败的问题,介绍了其团队以质性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业失败的预警因素的分析结果。其团队编制了《大学生学业失败预警因素》量表,对学业预警后大学生再次学业失败的机制,以及学业预警后大学生成功应对学业失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阐述了情感治理的可能空间、运作逻辑与未来发展,提出从结构性情感、主体性情感和情境性情感入手,通过调整治理结构、赋能治理主体、营造治理情境,来干预社区情感的再生产过程,进而重构和协调社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比利时根特大学发展、人格与社会心理学Filip De Fruyt教授认为, 一个科学的、公认的分类方式,对于测量社会与情感能力十分重要。他总结了基于自我效能指标或基于身份指标的方法,为分类后的能力进行概念界定,并介绍了相关的测评量表。哥伦比亚教育评估研究所Andrés Molano Flechas主任分享了其团队如何将SSES的国际评估经验纳入到哥伦比亚自身的评估系统之中,对测评工具进行改进,优化哥伦比亚对SSES的评估工作,旨在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社会与情感生态系统。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周爱民教授介绍了情感计算的技术与应用,提出通过数据采集、AI建模与分析、实验验证的工作模式实现可计算情感,并应用于人格检测和情感对话机器人,以解决教育领域心理相关问题,赋能有温度的智能教育。9.png

 

专题交流

论坛下半场为专题交流,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静主持。

1667285297717.jpg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太年教授研究了社会情感学习中的活动设计和师生对话,并基于课堂视频案例展开相应分析,提出社会情感学习的活动设计应当具有活动的明确性、促进有效的对话、建立规则、兼顾个体和集体及营造支持性的环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沈伟副教授以“第二步”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上海两所幼儿园的实施案例,分析不同主体在全球通行的SEL课程本土化过程中做出的协商与阐释,指出了课程本土化是多元互动、多线并进的过程,而专业参与则是全球与本土良性互动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静副教授汇报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多质多法 (Multi-Trait Multi-Method)分析研究,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框架中的人、环境、行为交互作用模型提出可能的优化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唐一鹏副教授展开了学校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成效的跨国比较研究,以经济学的投入—产出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对10所参与SSES国际测评的城市的中小学进行培养成效评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杰副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吴希副教授共同合作汇报,郑杰副教授指出了当前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转向,认为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系统、政策与实践,研究与社会和教育现实相关的全球-国家-地方维度的复杂性与张力。吴希副教授补充介绍了以一项民族志方式展开对中国小留学生学习与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及相应的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讲师刘志研究聚焦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并尝试从父母教育期望和亲子沟通两个视角出发,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机制,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家校共育提供研究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高星原以绩效系统与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关系,基于国家绩效政策、地方问责框架、SSES调查结果的考察,构建了相应的两层多层次回归模型,并根据已有结论指出了将社会情感能力直接纳入学校绩效制的复杂性。 

11.png12.png

七位专家的主旨报告结束后,现场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与讨论。黄忠敬教授、唐一鹏副教授就线上观众关于学前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以及SSES测评成果的疑问展开了回应;郑杰副教授进一步分享了相应研究成果及获取方式。




141.png



黄忠敬教授最后对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了今天会议显示出我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具有跨学科性、方法多样性和“有组织的科研”三大亮点,充分展现了当前教育实证研究的前沿性。黄教授指出,科学的创新不仅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科研组织的创新,这也是今天华东师范大学组建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和科研团队并持续分享研究成果与研究工具所期望的。未来通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本土化探索,在国际舞台上做出中国贡献。

新书推介


《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和实践》全书立足国际视野,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各层次教育的特点,从社会与情感能力模型及其测评框架的国际比较来把握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涵,详细介绍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国内外做法,并对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实施等等展开详尽讨论。该书附录部分首次公开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工具,包含4套完整的调查问卷,以供广大师生教学与研究共享。

1667285524725.png

测评工具下载链接